多年前,曾在一個寫作工作坊上接觸過陳慧,在課堂上聽到她在寫作上以至人生的一點心路歷程,透過對話,亦知道這個人的認真與要求,因此對陳慧這個名字留下印象。可是,當時的我對寫作不大感興趣,上工作坊也只是其中一項OT工作,故此一直沒有看過她的書。不過當我開始喜歡看書後,每次逛書局也總會拿起她的書,留意她的新作品。
《拾香紀》是一本關於連拾香的愛的紀錄。。。透過拾香一家人的情與事,讓讀者重溫香港從40年代到90年代之間的變遷,從颱風溫黛、四日一供水,到中英聯合聲明、青馬大橋興建以至移民潮,不少我曾經歷或是未經歷過的香江歲月,喚醒了我對香港的情懷。在「忘了我是誰」、「最愛」以至「約定」的歌聲襯托下,從陳慧細膩的文字裡,我找到愛。我不敢誇口「如果你一生只看一本書,那就是《拾香紀》。」我不是陶傑......但作為香港人,若你的書架上缺了這本書,或許也會有一點遺憾。
《拾香紀》一開首是「事」,先把事件順序記錄下來;接著是「情」,不管大事、小事,每件「事」都牽引著連家上下的情;最後是在拾香回憶中,每一個家人的情與事。「事」與「情」環環緊扣,相互影響;有時先有事,才有情;有時先有情,才發生事。
眾所周知,要將一本成功的小說搬上舞台,抑或拍成電影都不是一件輕易的事,因為文字的威力實在太大,「想像」更可將其威力加倍放大。《拾香紀》舞台劇在接近三小時的演出內,老老實實地把184頁的小說搬上舞台。三小時的演出,既考驗觀眾的耐性,更考驗導演的功力,稍一不慎,便會讓觀眾有坐立不安的感覺。我認為這齣劇在詮釋小說的「事」上,算是中規中矩的,演員都演得很出色,不得不佩服女主角,她差不多把整本書都記下來了,而且聲線也真的很動聽。
不過,在整體編排上,則讓我感到有「事」無「情」,若礙於時間關係的話,我寧願他們捨棄更多,專注把某幾個角色描繪得更細緻,總好過把小說變成「中史精讀」般,重點通通寫在答題簿上,卻不知來龍去脈。進場前,我把書看了大半,因此對於故事的發展也不如同伴般茫無頭緒。回到家中,把書看完了,便感到一點遺憾,劇場內的三多和六合,只是一片面而已;我誤會了他倆,尤其是六合。
在服裝和舞台佈置上,沒有太多花巧,一切都恰如其分。反而,燈光與多媒體的配合總是卡卡的,很多時候當影像投到白紗上,台上總是開著最猛的燈光,影像在台側的暗處若隱若現,有的沒有,有時還以為控制員忘了關掣呢!其實那些圖畫都滿有趣的,不能呈現,實在太可惜了。
感到可惜的,還有「六四」這一幕,
倘若這一幕有一點影像,有多一點導演的態度,那就好了。
2 comments:
我都有睇喎!
未睇過小說讀者,都幾難跟
每幕black out之際,
成了廁所出入位
椅子兵兵砰砰!
係ar... d櫈本身就唔太舒服...
每過場d人又伸懶腰,又傾計,d情緒好難培養到!!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