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假期前夕,銅鑼灣的食肆都濟滿人,不單是座置要等,連食物都要等。
我:雜錦魚生飯,唔該!
W:(神情擔憂)雜錦魚生飯需等候較長的時間,你介意嗎?
我:那麼,要等多久?
W:最少45分鐘
我:(愕然) 那我選別的好了。
雖然已選了別的食物,但仍逃不走等候,其間一名女經理不斷殷勤地招待右邊的客人……
女:你點的魚生到了沒?
客:還未到……
女:不好意思,再送你一杯凍檸茶,好嗎?再喝一杯吧……
眼見他桌上那杯都未喝光,轉眼間,經理己親自弄了新一杯給他;此刻,我們已把主菜吃完,前菜仍然未到,桌上一滴水也沒有,向經理投訴,她連走進廚房詢問的表面功夫也懶得做,最後我們等不及食物,已付錢離開。
為什麼同樣是客人,待遇卻差之千里? 只因右面那客人是「各安天命」大師,而我們不是。















古老餅家、風味大排檔、懷舊冰室、家庭式雜貨鋪、街頭小吃等,因承擔不了奇貴租金或政府薑化的規條,面臨倒閉。可以遇見,未來這種小鋪會逐漸被冷冰冰的連鎖店、大商場取代,大財團的選擇便是我們的選擇。將來要尋根,除了冷清清的博物館外,只有沒有人味的復刻版店鋪和商品。







便服見工,看來錯不了;